第190章 全省震动(第1页)
第872章大事件眼看着张小林的一只手已经放到了门把手上面,张小林又一次回头说道:“晓松啊,大家都是朋友,别怪我没提醒你。加盖的事情,跟乔家的利益也是相关的,你这样做,就等于又一次触碰了乔家的利益。后面恐怕乔家绝对不会善罢甘休,你很可能马上就要经受新的考验了。大家都是朋友,我言尽于此,希望你好自为之。”说完,张小林就真的离开了。王晓松坐在自己的椅子上,脑子里面全都是张小林刚才离去时候的样子,一边想着,王晓松就恼火的一拳砸在了办公桌上面。钱!都是钱闹的!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,现在居然要低眉顺眼的站在乔鹤梁的身边,看乔鹤梁的眼色!堂堂一个县的副县长,也得对着一个满身铜臭的家伙低声下气的。王晓松咬着牙,心中愈发的烦乱,不由得就想起了刚才张小林说的话。张小林说,王晓松马上就要‘经受’新的考验,他是不是在暗示,王晓松马上就有麻烦了?自己刚刚闯过一关,麻烦不会那么快就又找上门来吧。再说了,王晓松自问自己现在做事情,那都是有理有据,会有什么麻烦在等着王晓松呢?麻烦真的很快就来了!两天之后,先是林小冉来向王晓松汇报,现在征收区域的房屋加盖情况,已经统计完毕。截至目前,征收区域内的突击加盖行为,已经基本上得到了禁绝。而加盖的情况,也已经被统计出来了。现在该区域内的加盖总面积,已经达到了数十万平方米,如果真的按照以前的惯例去赔偿,这些面积少说也要让政府多支出数亿的安置费用。之前滨莱新区三县进行环境大整治,花出去的钱现在还没听见响,现在又要多付出这么多资金,新区政府肯定会吃不消的。这样下去,迟早是要出问题的!王晓松甚至开始有些后悔,为什么自己没有早点直接派人,先下手为强,先禁止了加盖进程,然后再进行宣传呢?好在新的政策,针对这些加盖的房屋已经有了明确规定,为了不主张突击加盖,套取国家补贴的歪风,新的政策对于这些加盖出来的房屋的赔偿,跟原有的房屋是不同的。简单来说,原有房屋面积,是可以直接计入赔偿面积数的。而新加盖的房屋,首先要通过建设办公室的外聘工程技术专家,进行验收。但凡是建筑质量,达到了国标标准的,才能算在赔偿面积数里面。如果没有达标的,将会被拒绝赔偿,政府方面仅仅是处于人道角度,在对方的建设成本上,打一个对折,进行一些补贴。让那些家庭不至于因为加盖房屋而破产。而就算是被计入了赔偿面积数的那些房屋,根据现行政策,也只能按照原有面积百分之五十的标准进行赔付。也就是说,原先住宅面积,每平米赔偿三千块的话,加盖的通过了验收的面积,每平米只给赔偿一千五百块。王晓松进行了粗略的估计,如果按照这个办法去实施的话,估计最多只只需要增加五千万不到的费用,就能解决加盖房屋的赔偿问题。就在王晓松觉得自己好容易算是闯过了这一关的时候,有一个坏消息,从高阳那里传递到了王晓松的办公桌上。“坏了坏了!局长,坏了!”高阳说着,就对着王晓松说道,一边打开了一个网页。王晓松看见,这个是一个直播页面,而页面上的画面中,那些人身后的背景,直接让王晓松吓了一跳。这个地方,王晓松很熟悉,被华东省的人民称之为,川洋市新城园广场,而这个广场的后面,就是华东省省政府!省政府门前居然出现了一群聚集结会的人!这种事情放到国内,也是很罕见的!王晓松皱眉问道:‘这是什么情况,聚在省政府门口的,都是一些什么人?’“全都是龙北镇附近的村民,说白了就是征收区里面,那些加盖房屋被我们禁止了的人。”高阳说道。“禁止加盖房屋,他们就去堵省政府了?什么情况!以后谁要是说我们华夏老百姓缺乏反抗精神,我第一个跟他急!这算是干什么?真以为法不责众吗?他们这是明着坑政府啊!”王晓松怒气冲冲的说道。高阳哭丧着脸:“现在这一点大家都清楚,但是现在‘法不责众’也的确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啊。总不能因为这件事情,把这些人全都抓进去吧?这样的话还不知道要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呢。”王晓松黑着脸看着屏幕,就看见屏幕上那些人直接打开了白底黑字的条幅,上面写着:“还我家园!拆房补贴,天经地义!打倒恶官王晓松!”高阳看着王晓松的样子,支支吾吾的说道:“而且,刚才直播还有一段您没看见。上面是几个记者对他们的采访。据说这些人已经组成了滨莱新区土地征收受害者维权委员会。这个委员会貌似已经准别针对我们滨莱新区政府,还有您个人提出诉讼。而且据说国内已经有好几个知名的律所,已经在了解情况了,听说已经有一些非常厉害的大律师,在考虑帮他们打这场官司了。”王晓松皱着眉头:“什么意思?他们还好意思上法庭?”这一次,不等高阳回答王晓松,就听见桌面上的办公电话忽然响了,王晓松赶忙接起电话,就听见了陆云生的声音:“晓松!事情都已经闹翻天了,你现在还不知道吗?”王晓松赶忙说道:“陆主任,我也是刚刚知道。”“行了别说那么多了,现在你立刻到省政府来一趟!”陆云生说完,就直接挂断了电话。王晓松顿时就石化了,去省政府!自己现在居然要去省政府?往日的经验,让王晓松判断到,今天如果去了,结果只有两个。第一,省政府方面要求自己下军令状,想办法解决这次事件。第二种可能,就是“借汝一物,以安民心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