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皇兄何苦如此!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8章 方仁贵(第1页)

“本来是没有的,但是你这么一说,我还真有些担心,你的表情不太好。”赵青莲看着李启的表情,突然就有些担心。李启咳嗽一声,让自己乱七八糟的想法消失,说:“当然没有,本王就是戏弄你一下。说是侍女,你平常也就是在府内待着就行,也没有几人会把你当侍女用。你要是想出去,就只要不离开城里就行。至于你的父母和兄弟,本王尽量安排人送过来。”“谢过王爷。”“本王该做的,你终归算是本王的救命恩人。”“王爷客气了。王爷还有别的事情要嘱咐我吗?没有的话,我就回去睡觉了。”“本王还真有一件事情要你去做。”“什么事?”“明天,剑南道黜陟使刘顺和将来本王府上拜见,本王需要你在场。”“黜陟使,好大的官,王爷喊我去做什么?”“当然是希望你帮本王隐瞒一下黜陟使大人。”赵青莲有些惶恐地说:“那么大的官,我是不敢欺瞒的,王爷还是重新找个人吧。”李启笑着说:“你有什么不敢的?本王是一品亲王不说,本王还兼着益州大都督这从二品的官职。可比这黜陟使的官职大多了,不然也不会让黜陟使亲自上门拜访吧。”“可是我觉得你没有太多的架子。”李启无奈地说:“在你面前耍威风做什么?算了,不和你说这些。你就记住,明天按照你正常的表现就行,到时候说不得就只有你我两个人面对黜陟使大人。”“啊?”“放心吧,本王会保着你的。”“那我就先告退了。”“方伯,把青莲姑娘带下去休息,记得找一身合适的侍女衣服换上。”等到赵青莲走后,李启才算是松了一口气,应对刘顺和的办法他早就想好了。现在他需要考虑的事情是以后,他打算造反,但是造反是需要很多东西的。首先,造反需要兵马粮草,成都号称天府之国,粮草自然是不用太过担心,而且府库算是充盈,也可以提前收购一些粮草,兵员也好解决,剑南道的百姓虽不如中原,但是短期内也是够用的,缺的是马匹和草料,但是李启也已经有了计划。而后,银钱刀甲,蜀王府上银钱充足,但是远远不够拉拢起对抗朝廷的,他打算经商,最好能够短时间内积累起财富。刀甲这一类,他原本没有头绪,但是回来这一路上想到自己在成都府,距离后世的攀枝花也不是很远,可以依靠攀枝花开采铁矿。最后就是如何对抗整座天下,这是最让人头疼的。哪怕前面那些都准备充足,可是依旧还有问题,那就是只要他起兵造反,他就是反叛,哪怕是打着进京勤王的名号,也是谋反,从根本上就是离心离德的事情。他打算训练出岳家军这样的军队,可是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人,他认识的文臣不少,可是能用的武将不多,而且大帅之才,更是几乎没有,至于自己的水平,他是不太相信。方伯回来的时候看到李启愁眉不展的样子,就站在一旁默默地等候。李启想了许久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人,索性也就不去想,然后他看到了方伯。他记得穿越前自己看到过,皇帝在位的后期,大齐出了一个年轻的将领。只是自从他穿越到这里后,历史的走向就发生了改变,他也不知道会不会还有这样一个将领。但是他记得那个将领也姓方,叫做方仁贵,籍贯和方伯的老家差不多,说不得和方伯有些关系,他开口问道:“方伯算是方家的长辈吧,方家年轻人当中可有叫方仁贵的?”方伯虽然是蜀王府的管家,但是却是方家的主家人,不过当时被蜀王府的老管家相救,就跟在了李启身边。方伯叹了一口气,说:“仁贵?我兄长的小儿子就叫仁贵,今年不过十七岁,只不过那孩子自小就是苦出身。我兄长和他母亲并不是夫妻,他母亲和我兄长只是露水情缘,然后才有了他。但是我兄长自小就是个浪子,那时候他都四十岁了,也没想到会再有一个儿子。后来他临死前得知自己在外面还有一个儿子,就让我带回家去。那孩子自小随着母亲就住在山中,母亲在他十岁就亡故了。等到我把他带回去,兄长也病故了,家中那些做哥哥的容不下他,我就把他带在了自己身边。那时候我还不在蜀王府做事,所以王爷不知道。后来我被老管家所救,跟在王爷身边,那孩子就被我放在家中。”“还请方伯托人把仁贵那孩子送到王府来,本王有需要他的地方。”“那孩子没读过书,又是乡野孩子,脾气古怪得很,恐怕是不愿意到王府上当仆人。”李启心想,这位后世极为出名的将军年轻时还是一个问题少年啊,但是嘴上却是说道:“方伯在书信中不妨写下一句,就说本王给他一句话,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,莫欺少年穷’。”“王爷这番话好魄力,但是这句话给一个孩子不太好吧。”李启笑着说:“方伯就放心吧。听完这句话,本王保证仁贵这孩子会过来的,那孩子绝对不是你以为的那种性子。”“王爷说什么便是什么吧。”“本王累了,回去睡觉。”“那侍妾还……”李启咳嗽一声,但想了想胸口的伤,说:“本王还在养伤,找医官过来一下。”等到医官诊断完,李启就彻底断了这份念想。医官没说他不行,就是本来伤势就只是稍微好一些,今天剧烈的奔跑让他的身体更加糟糕。李启刚要上床,却见两个侍女站在了床前,说:“我们二位是方管家安排过来伺候王爷的。”“新来的?”“我们是去年进的府中,王爷刚回来,方管家说让我们来伺候。”李启看了他们两个一眼,明白了方伯的意思,找了两个不漂亮的。李启心中感叹,“方伯你信不过我。”